1
课程详述
COURSE SPECIFICATION
以下课程信息可能根据实际授课需要或在课程检讨之后产生变动。如对课程有任何疑问,请联
系授课教师。
The course information as follows may be subject to change, either during the session because of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 or following review of the course at the end of the session. Queries about the course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course instructor.
1.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戏曲历史与文化 Xiqu History and Culture
2.
授课院系
Originating Department
社会科学中心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s
3.
课程编号
Course Code
SS062
4.
课程学分 Credit Value
2
5.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
通识选修课程 General Education (GE) Elective Courses
6.
授课学期
Semester
秋季 Fall
7.
授课语言
Teaching Language
中文 Chinese
8.
他授课教师)
Instructor(s), Affiliation&
Contact
For team teaching, please list
all instructors
吴冠达 WU Guanda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
Society of Fellows in the Liberal Arts, SUSTech
wugd@mail.sustech.edu.cn
9.
/
方式
Tutor/TA(s), Contact
NA
10.
选课人数限额(不填)
Maximum Enrolment
Optional
授课方式
Delivery Method
习题/辅导/讨论
Tutorials
实验/实习
Lab/Practical
其它(请具体注明)
Other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11.
学时数
Credit Hours
32
2
12.
先修课程、其它学习要求
Pre-requisites or Other
Academic Requirements
NA
13.
后续课程、其它学习规划
Courses for which this course
is a pre-requisite
NA
14.
其它要求修读本课程的学系
Cross-listing Dept.
NA
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SYLLABUS
15.
教学目标 Course Objectives
本课程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戏曲。课程将重点关注传统戏剧的现代化问题,着重考察戏曲创作者如何在消费资本
主义兴起(晚清民国)、社会主义文艺改造(“十七年”)和新媒体勃发(“新时期”)等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戏曲现代化的
探索。同时,借助于研读中外戏剧与媒体研究的理论著作,鼓励学生从批评理论的视角理解戏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
This course scrutinizes xiqu through the prism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pecial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 intersection of
xiqu and modernity. We will discuss how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xiqu both draws upon and defines itself against its
precursors. In addition, the course will also introduce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of theatre 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intermediality.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use these theoretical works as critical resources to help facilitat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xiqu’s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 and politics.
16.
预达学习成果 Learning Outcomes
本课程预期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技能:
- 理解戏曲的文化和美学特点;
- 能够运用戏曲理论知识评析戏曲作品;
- 理解戏曲与政治、文化等因素间的相互影响;
- 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Upon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demonstrate greater appreciation and knowledge of xiqu culture and aesthetics;
2. apply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xiqu to performance analysis;
3. demonstrate greater appreciation and knowledge of xiqu’s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 and politics;
4. demonstrate greater appreciation and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17.
课程内容及教学日历 (如授课语言以英文为主,则课程内容介绍可以用英文;如团队教学或模块教学,教学日历须注明
主讲人)
Course Contents (in Parts/Chapters/Sections/Weeks. Please notify name of instructor for course section(s), if
this is a team teaching or module course.)
本课程每讲 2 学时,共 32 学时
第一单元 导论:戏曲文化论
第一讲 导论
戏曲文化论
“旧戏的现代化”问题
现当代戏曲作为“被发明的传统”
课程安排
作业、考核要求
推荐书目
学生问卷调查
第二讲 戏曲美学与文化
剧场美学
演出文化
观剧文化
戏曲与民俗
3
第二单元 作为历史文化的“戏曲
第三讲 戏剧与宋金元时代的社会政治
南戏与杂剧
金宋元时代的都市文化
宋元的戏剧文化
勾栏与瓦舍
第四讲 传奇与明代的社会
传奇
晚明的社会与政治
晚明的哲学与士大夫文化
家班文化
第五讲 戏剧与盛京时代的北京
徽班进京
科班与堂子
宫廷的演剧文化
私寓文化
《品花宝鉴》
第六讲 京剧的文化与美学
京剧作为一种都市艺术
民国的视听文化
从“听戏”到“看戏”
第七讲 《霸王别姬》
课堂观看电影《霸王别姬》的一部分(从 1920 年代到 1949 年)
观后讨论
第八讲 杂糅性、性别与越剧
上海:租界与殖民主义
杂糅性
抗战时期的上海演剧
女性观众
情感理论
越剧“十姐妹”
第九讲 期中写作与互评工作坊
人文类研究论文的写作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评期中研究进度报告
第三单元 当代戏曲文化
第十讲 “十七年”时期的戏曲文
“移步而不换形”
戏改运动
田汉模式
延安模式
“两条腿走路”与“三并举”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第十一讲 政治与社会:以“样板戏”京剧为例
戏曲现代戏
“三突出”
“样板戏”与日常生活
第十二讲 超越“样板戏”:“新时期”的戏曲文
戏曲导演制
4
消费主义与当代戏曲
当代国营剧团生态
中国大陆的私营剧团
当代台湾的戏曲生态
第十三讲 《虎度门》与当代粤剧
岭南地区的戏曲文化
粤剧在海外
课堂观看电影《虎度门》的一部分
观后讨论
第十四讲 在“传承”与“革新”之间:以《牡丹亭》的当代演出史为例
“档案”与“剧目”
什么是“纯正”的昆曲?:关于昆曲《牡丹亭》的文化论争
陈士争版《牡丹亭》
昆曲入“非遗”
青春版《牡丹亭》
中日版《牡丹亭》
第四单元 戏曲与新媒体
第十五讲 银幕上的舞台:戏曲电视与戏曲电影
“媒介间性”
京剧“音配像”工程
河南卫视《梨园春》
“特写”与早期戏曲电影《西厢记》
“虚拟的身体”与评剧电影《花为媒》
“大小舞台之间”:女演员、性别政治与河北梆子电影《人鬼情》
第十六讲 期末研究报告
每组学生按照预先选定的研究性题目做 20 分钟的口头报告
18.
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Textbook and Supplementary Readings
中文课程材料: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年。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年。
傅谨:《20 世纪中国戏剧史》(全二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
中文影像材料:
《西厢记》(侯曜导演,民新影片公司,1927 年)
《花为媒》(方荧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 年)
《人鬼情》(黄蜀芹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1987 年)
《霸王别姬》(陈凯歌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香港汤臣电影公司,1993 年)
《虎度门》(舒琪导演,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1996 年)
Readings in English:
Bolter, Jay David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Goldstein, Joshua. Drama Kings: Players and Publics in the Re-creation of Peking Opera, 1870-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