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详述
COURSE SPECIFICATION
联系授课教师。
The course information as follows may be subject to change, either during the session because of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 or following review of the course at the end of the session. Queries about the course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course instructor.
1.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理解死亡:哲学、社会与文化 Understanding Death
2.
授课院系
Originating Department
社科中心(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s
3.
课程编号
Course Code
SS007
4.
课程学分 Credit Value
2
5.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
通识选修课程 General Education (GE) Elective Courses
6.
授课学期
Semester
春季 Spring
7.
授课语言
Teaching Language
中文 Chinese
8.
他授课教师)
Instructor(s), Affiliation&
Contact
For team teaching, please list
all instructors
袁长庚 Changgeng YUAN
社会科学中心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at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s
Email: yuancg@sustech.edu.cn
9.
/
方式
Tutor/TA(s), Contact
NA
10.
选课人数限额(不填)
Maximum Enrolment
Optional
30
授课方式
Delivery Method
习题/辅导/讨论
Tutorials
实验/实习
Lab/Practical
其它(请具体注明)
Other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11.
学时数
Credit Hours
32
2
12.
先修课程、其它学习要求
Pre-requisites or Other
Academic Requirements
NA
13.
后续课程、其它学习规划
Courses for which this course
is a pre-requisite
NA
14.
其它要求修读本课程的学系
Cross-listing Dept.
NA
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SYLLABUS
15.
教学目标 Course Objectives
迄今为止,科学技术虽已极大发展,但死亡仍旧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最终归宿。正因如此,死亡就成为每个人和每一个社会
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历史上,由此而衍生出的哲学思考、文化表达和制度设计,折射出人类对宇宙、生命和自我的理解。
本课程是围绕“死亡”这一议题而设计的社会科学通识选修课,试图将以下三个部分融为一体,即: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死亡命题所催生的文化表达、意义阐述;以及作为社会问题的死亡与临终(death and the dying)。课程所讲述的内容
来源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以及流行文化素材。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肩负着培养具有自省能力的现代公民的责任。这种自省应该包含对生命本身
的严肃思考,以及立足于此而产生的责任感。死亡并非遥不可及或只需消极等待的尽头,它是每个人都必须严肃面对的挑
战。在历史和世界的纵横图景中理解死亡,学会与死亡共生,并重新审视自我、他人、社会与时代,这是本课程的主旨。
The aim of this course is to provide a complicated view on death,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ssue for human
being. Combing philosophical inquiry, soc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Death and dying will be
examined from a variety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active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To study death and dying attempts to broad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We also consider the obfuscation and the explication of death by keeping focus on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culturally dwell in the world.
16.
预达学习成果 Learning Outcomes
首先,通过对死亡问题的多面向透视,培养学生建立更为完备的生命观。要言之,此种生命观不回避生命自身的局限与
弱,不因生理性终结而徒生恐惧,同时对他人之苦痛给予充分之理解和同情。课程设计者认为,这是高等教育在其根本
应当完成的任务,而死亡议题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路径之一。
其次,个体的、生理性的死亡,关联着社会的、文化的思考和制度。作为一种永恒的扰动,死亡是人类文明史所要处理
重要挑战,其种种应对往往可以作为透视某一时代、某一社会的渠道。本课程希望由此出发,帮助学生形塑更为完备的
界观。从会宏背景和哲思考的层,理象和处境认识会性sociality作为类生之根
本,如何对个体产生影响。这种观念可作为开启社会科学式思维的起点。
最后,本课程不是教师单向度的灌输或解惑,它更鼓励学生以书面、口头表达的方式将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带入课堂互动。
这种表达不单是形式上的要求,更会落实为技术性的操作。通过课程反馈、作业批改,教师将引导学生练习将书写或演讲
当做自我表达、自我理解的工具,并逐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17.
课程内容及教学日历 (如授课语言以英文为主,则课程内容介绍可以用英文;如团队教学或模块教学,教学日历须注明
主讲人)
Course Contents (in Parts/Chapters/Sections/Weeks. Please notify name of instructor for course section(s), if
this is a team teaching or module course.)
3
1. 为什么要研究死亡?(课程简介)
查尔斯·科尔:《死亡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一章死亡教育);
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1957)。
2. 死亡的文化史
米歇尔·沃维尔:《死亡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前言死亡镜中的人类历史、第五部分启蒙时代中
的生死问题);
3. 灵魂与彼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三章世界宗教与死亡超克);
弗雷泽:《金枝》,商务印书馆,2013(第十八章灵魂的危险);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第三篇死亡与再生)。
4. 定义死亡:跨文化的视角
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第四部分集体暗示的死亡观念对个体的身体影响);
查尔斯·科尔(等):《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十七章协助自杀与安
乐死);
G.德沃金等:《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二章死亡的区分)。
5. 躲避死亡:器官移植与重症监护
余成普:《器官移植病人的后移植生活:一项身体研究》,载《开放时代》201111);
斯科特·卡尼:《人体交易》,中国致公出版社,2013(第三章肾脏探勘,第九章长生不老的承诺);
卡根:《死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第十一章永生)。
6. 临终:自我与命运
亚瑟·本森:《向死而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本书为日记,可选读)。
7. 临终:社群与社会
查尔斯·科尔(等):《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二部分临终)。
8. 葬礼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商务印书馆,2010(第八章丧葬);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四章现代城市中的’”);
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二章社会的系结与整合、第三章生命的存续与
过渡)。
9. 记忆与创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还是想你,妈妈》,九州出版社,2015(自主选读部分);
迈克尔·雷明、乔治·迪金森:《温暖消逝》,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第四章正视死亡的过程与丧亲之痛、第五章
一生中可能经历的死亡之痛)。
4
10. 自杀
加缪:《西西弗神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哲学性的自杀);
涂尔干:《自杀论》,商务印书馆,1996(第二编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吴飞:《浮生取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七章赌气,第八章脸面)。
11. 牺牲
大贯惠美子:《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商务印书馆,2015(第十一章全球性知识潮流带来的爱国心);
倪慧如、邹宁远:《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二部分英雄的故事)。
12. 病与痛
穆克吉:《众病之王:癌症传》,中信出版社,2013(第五部分正常自我的扭曲态);
阿瑟·克勒曼:《疾痛的叙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第二章疾痛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
13. 灾难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花城出版社,2015(第三部出人意料的哀伤);
理查德·普雷斯顿:《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第三部分溃败)。
14. 现代性与大屠杀
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11导论:大屠杀之后的社会学)。
15. 死亡与社会变迁
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三联书店,2007(建议通读全书);
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2(建议通读全书)。
16. 结语:向死而生
卡根:《死亡:耶鲁大学公开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第十六章结论
西蒙·克里切利:《哲学家死亡录》,商务印书馆,2015学习怎么死——苏格拉底
18.
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Textbook and Supplementary Readings
--查尔斯·科尔(等):《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迈克尔·雷明、乔治·迪金森:《温暖消逝:关于死亡、临终与丧亲关怀》,电子工业出版公司,2016
--谢利·卡根:《死亡:耶鲁大学公开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托马:《死亡》,商务印书馆,2001
--陆晓娅:《影像中的生死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李洋选编:《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课程评估 ASSESSMENT
19.
评估形式
Type of
Assessment
评估时间
Time
占考试总成绩百分比
% of final
score
违纪处罚
Penalty
备注
Notes
5
出勤 Attendance
10%
课堂表现
Class
Performance
小测验
Quiz
课程项目 Projects
40%
平时作业
Assignments
期中考试
Mid-Term Test
期末考试
Final Exam
期末报告
Final
Presentation
50%
其它(可根据需
改写以上评估方
式)
Others (The
above may be
modified as
necessary)
20.
记分方式 GRADING SYSTEM
A. 十三级等级制 Letter Grading
B. 二级记分制(通/不通过) Pass/Fail Grading
课程审批 REVIEW AND APPROVAL
21.
本课程设置已经过以下责任人/委员会审议通过
This Course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following person or committee of auth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