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详述
COURSE SPECIFICATION
联系授课教师。
The course information as follows may be subject to change, either during the session because of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 or following review of the course at the end of the session. Queries about the course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course instructor.
1.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创新空间设计导
Introduction to Innovative Space Design
2.
授课院系
Originating Department
人文科学中心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3.
课程编号
Course Code
HUM043
4.
课程学分 Credit Value
2 学分 2 Credits
5.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
通识选修课程 General Education (GE) Elective Courses
6.
授课学期
Semester
2019-2020 年秋季 2019-2020 Fall
7.
授课语言
Teaching Language
中文 Chinese
8.
他授课教师)
Instructor(s), Affiliation&
Contact
For team teaching, please list
all instructors
课程主持教授:唐克扬教授,人文科学中心
Host Professor: Tang Keyang,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Cell Phone: 15801276620
E-mail: tangkeyang@qq.com
9.
/
方式
Tutor/TA(s), Contact
NA
10.
选课人数限额(不填)
Maximum Enrolment
Optional
2
授课方式
Delivery Method
习题/辅导/讨论
Tutorials
实验/实习
Lab/Practical
其它(请具体注明)
OtherPlease specify
总学时
Total
11.
学时数
Credit Hours
32
12.
先修课程、其它学习要求
Pre-requisites or Other
Academic Requirements
13.
后续课程、其它学习规划
Courses for which this course
is a pre-requisite
14.
其它要求修读本课程的学系
Cross-listing Dept.
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SYLLABUS
15.
教学目标 Course Objectives
本课程将从零开始,简要地介绍现代设计所涉及的基础常识,例如建筑学与城市研究,工业与媒体设计,
等等。以此为媒介培养一个受教育者在跨学科背景下的核心思考力,锻炼学生以各种工具手段介入日常生活的
能力。
16.
预达学习成果 Learning Outcomes
本课程希望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深化与拓展课堂中的习得,最后可以完成主要的产品”——类似
一本田野工作报告,学生将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从概念、过程至最终结果记录课程学习的所有有价值信息,
经过调查,制作、摄影、绘图,建模,经由遴选、再加工、编辑、设计、制作成品。
17.
课程内容及教学日历 (如授课语言以英文为主,则课程内容介绍可以用英文;如团队教学或模块教学,教学日历须注明
主讲人)
Course Contents (in Parts/Chapters/Sections/Weeks. Please notify name of instructor for course section(s), if
this is a team teaching or module course.)
本课程共 32 学时,双周开课,每周 4 学时,共 8 次课。
课程设计为一半的教师讲授加上一半的学生实作,加上数目待定的课外讲座(任课教师或邀请校外专家),实
作形式包括课堂内教师给定形式和要求的命题创作、手工小作业,以及给定条件和问题的学期作业。最后将进
行集体讲评,根据实际上课人数多少决定具体指导和讲评的形式。
教学内容:
1. 基本阅读+基本方法论(4 课时)
创新空间设计看来感性新奇的,但这背后也有着和系统的方法论。本课将引导学生
了解创新空间研究的概要,从中引出也在不断发展着的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论,和当代的各种主要理论
争议。结合当下的最新技术进展,让学生了解到本课题基本的理论支撑后,必不可缺的是务实和围绕现有
资源的动手实践(结合 1-2 次工坊实习)。
2. 基本工具观:物理和数字化工具(4 课时)
承接一堂内容带领对工,本包括演示 90 分钟的工
3
解,讲解各种小型增减材加工工具和主流绘图,建模软件的使用。工具的发展必然促进着知识的进步,而
知识又牵引着工具的革新。无论是物理还是数据化的工具,可以打通与传承的,是工具特定的属性与使用
价值。见证实例与亲手使用工具建造一个可以扩充的模型,是强化基本工具观不二的途径。
3. 表达的力量:2D 3D 再现(4 课时)
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有着它们自身的面目并为人眼所见。但是当它们从人的记忆中抽出,并重新通
某种技术手段以 2D 平面或者 3D 立体的形式呈现时,往往会被赋予新的属性与气质。而这就是表达
力量所在。不同的技术工具会让表达虎添翼,本课通过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的案例,让学生
理解“表达”在“再现”中承担的角色以及其对空间创造带来的影响。
4. 面对现实的实践:评价标准的问题(4 课时)
创新空间该如何定义?如果这个概念不被界定,那么具有创新的空间是否还能被设计?本课程
引导学生介入身边的环境与空间(主要在校园空间中挑选相关实例),在提出方案的同时进行实操
在过程中意识到评价的生成与标准的“被生成”是如何一步步相互推进的。
5. 建筑体验、设计策略、空间思考:广义设计学(4 课时)
基于空间思考与实践不可避免的需要了解建筑学的内容,比如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对人的
响。这其中又包含着广义的设计学内容。本课通过对空间设计改造的案例讲解,让学生理解设计在
间中的“包容性”与面对现实时所该具有的“局限性”。
6. 对象和场域:搭建工作坊(4 课时)
创新空间仅自身是创新的,它还具有生成创新能力。利用身边的条件,在预知使用者
及现存场域的情况下,组合搭建一个不仅拥有最基本工作条件而且还能激发创造力的空间——工作
式,实际上已经帮助学生迈出创新空间系统设计的第一步。
7. 干预、改造和共生:目标和策略(4 课时)
创新空间的设计牵动着物与物的关系,物与人的关系甚至也协调着人与人的关系。它最终应该导向
可重复创造的特点。本课侧重于邀请课外专家和课程评议人,对学生创
案例进行讲解评议,让同学从“后评价”的层面理解设计,并逆向重塑对于目标与策略的理解。
8. 汇报和评讲。(4 课时)
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回顾,并且对学生的期末项目进行点评与总结。
最终考核成绩内容及评定构成:
1、期末考核内容为利用课程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出一个创新空间的原型,并以各种技术手段予以展示,
呈现和讲解,评估其可行性并提出使用设想。
2、基础要求为对课程内容有全面深入的基本理解,完成三分之二以上的平时作业,完成期末作业。不得
无故缺席三次以上。
3、完成基础要求的前提下,最后大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优异或低劣可以视情况向上向下浮动两个等级,
4
平时作业的上交情况及完成质量特别优异或低劣可以视情况向上向下浮动一个等级。
评分等级
具体标准
A+
97-100
1、在基础要求上创作具备高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2、创作善于综合全面地利用各次课程中教授给予的工具和知识;
3、显示出继续发展的高度潜力;
4、无无故缺席。
A
93-96
1、在基础要求上创作具备相当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2、创作善于综合全面地利用各次课程中教授给予的工具和知识;
3、显示出继续发展的潜力;
4、无无故缺席。
A-
90-92
1、在基础要求上创作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2、创作善于综合全面地利用各次课程中教授给予的工具和知识;
3、显示出继续发展的潜力;
B+
87-89
1、在基础要求上创作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2、创作善于利用课程中教授给予的大部分工具和知识;
B
83-86
1、在基础要求上创作具备某些艺术性和创造性;
2、创作善于利用课程中教授给予的一部分工具和知识;
B-
80-82
在基础要求上创作具备某些艺术性和创造性或者创作善于利用课程中教授给予
的某些工具和知识;
C+
77-79
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大作业均无较大问题,有较多亮点;
C
77-79
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大作业均无较大问题,有部分亮点;
C-
70-72
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大作业均无较大问题,亦无亮点;
D+
67-69
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大作业有较大问题但有较多亮点;
D
63-66
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大作业有较大问题但有部分亮点;
D-
60-62
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大作业均有较大问题但有亮点;
F
0-59
未完成基础要求,或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大作业有严重问题亦无亮点;
18.
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Textbook and Supplementary Readings
基础阅读例如但不限于下列: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或者其它设计史著作)
Kate Ascher, The Works: Anatomy of a City
David Macaulay and Neil Ardley, The Way Things Work The New Way Things Work
朱青生,十九札(以及其它学术规范的著作)
Edward Tufte,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以及其它图绘表达的著作)
Edmund Bacon, Design of City(有中文版)
Kevin Lynch, Image of City(有中文版)
Robert M. Pirsig,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n Inquiry Into Values(有中文版)
5
考核方式:常识测验+课程项目(Project)。
课程评估 ASSESSMENT
19.
评估形式
Type of
Assessment
评估时间
Time
占考试总成绩百分比
% of final
score
违纪处罚
Penalty
备注
Notes
出勤 Attendance
10
课堂表现
Class
Performance
小测验
Quiz
课程项目 Projects
平时作业
Assignments
30
期中考试
Mid-Term Test
期末考试
Final Exam
期末报告
Final
Presentation
60
其它(可根据需
改写以上评估方
式)
Others (The
above may be
modified as
necessary)
20.
记分方式 GRADING SYSTEM
A. 十三级等级制 Letter Grading
B. 二级记分制(通/不通过) Pass/Fail Grading
课程审批 REVIEW AND APPROVAL
21.
本课程设置已经过以下责任人/委员会审议通过
This Course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following person or committee of authority
同意开设。
人文中心教学负责人: